自傳讀後感|昨天的孩子 五月天 瑪莎

圖片來源:讀冊

{tocify} $title={內文導覽}

>> 書籍資訊

📒 書名:昨天的孩子

📒 作者:瑪莎 (五月天貝斯手)

📘 出版社:木馬文化

📘 出版年:2022

📙 頁數:304頁

📙 原文:繁體中文 (台灣)

>> 閱讀心得記錄

開頭我想先來說說為什麼我會想要看這本書&寫讀後感。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去年(2023年) 12月五月天被中國網友爆出「假唱」風波,讓我對他們產生了一些好奇,想要了解一下他們樂團的歷史發展、創作方式等等。

雖然五月天可以算是台灣家喻戶曉的樂團了,但我一直對他們(包含他們的音樂)沒什麼興趣,不是說討厭他們,單純就是沒興趣、不會特別去聽而已。難得趁這次機會,我找到了瑪莎(不到)兩年前才出的自傳來看,沒想到意外地好看??看著看著還貼了很多標籤XD

這篇文章我打算挑幾個主題來寫我在閱讀過程中腦袋裡的碎碎念,最後會再稍微提一下我對五月天的想法。


- 童年&音樂的影響

整本書從童年開始講起,我覺得瑪莎對他自己童年的描述應該是所有內容中最能觸動我的。


⓵ 家庭

由於家庭因素(父母離婚),瑪莎小時候不斷搬家,光是小學就讀了四間,從高雄、台南再到台北。也因為如此,在組團之後到處巡迴、出國表演跑行程,相比其他有孩子、有家庭的同事來說,他很少有那種「終於回家了!」的感覺,反而很習慣這種漂泊的生活。

雖然我沒有長期搬家的經驗、一直生活在台北,不過瑪莎提到他來到台北的學校後感受到的那種「比較心」,我真的超級有共鳴!!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感受到的(通常是來自外部環境而不是同儕)。而說到不停巡迴的飄泊生活,我也很好奇其他以樂團為主業的Bandmen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呢?


⓶ 華語音樂

瑪莎的童年剛好也是台灣華語流行音樂逐漸崛起的時期,他也深受當時許多歌手影響:趙傳、羅大佑、李宗盛、陳昇、林強、張雨生......。而且那個年代聆聽音樂的管道不像現在那麼方便,許多人都還是要買實體的錄音帶,透過互相交換的方式才能聽到。是錄音帶哦,甚至都還不是CD,總覺得好像差了幾世紀的樣子。

但也正因為是在那種年代,實體的東西反而更加重要、更加深刻。就像瑪莎寫的,國中之後每買一張新唱片,他都會仔細翻閱歌詞本以及工作人員名單 (credit),思考創作者背後想要傳達的東西,我也是一樣。雖然現在已經是數位化的時代了,但幸好日本音樂界還是保有傳統唱片的文化 (至少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),我每次最期待的也是想要看看封面、歌詞本的設計,以及專輯裡的訪談,這是讓我現在還繼續買實體專輯的重要因素吧!(其他像是附贈的小卡之類的我倒是沒興趣收集😅

其中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,瑪莎提到「他國中的時候在學校講閩南語還會被罰錢」(P.51)。我一直以為只有我爸媽那個年代才會這樣,沒想到連五月天他們小時候也經歷過這種事😮 這樣一來我好像更能夠理解那時林強用口語化的閩南語唱〈向前走〉有多麼有個性了(?) 因為在這首歌之前,幾乎所有閩南歌都是偏向日本演歌那種苦情的曲風和唱腔。(話說我也是很喜歡那種曲風的啦😄

還有一點就是「歌詞」。華語流行音樂很種歌詞,常常聽到有人討論到底是「旋律比較重要還是歌詞比較重要?」以我個人來說,我比較常聽的歌都是非母語的,所以很難再沒看過歌詞的情況下知道詞的意義,所以我認為兩者都重要,但旋律先於歌詞」,一首歌的旋律、編曲會讓我對它產生第一印象,但是歌詞會讓我更想要去深入了解這首歌和創作者。



- 五月天結成~出道

五月天從結成~出道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角色:


⓵ 師大附中吉他社

除了鼓手冠佑以外,其他成員都曾是師大附中吉他社的社員,彼此年齡很相近;瑪莎是裡面年紀最小的,石頭因為重考所以和他同一屆,怪獸和阿信則大他一屆。瑪莎說在那時師大附中的學生給人的印象是既會讀書又會玩,學校的社團風氣比較開放,我讀高中的時候也是有這樣的印象,但現在是否還是如此就不太清楚了呢。

附中吉他社在高一下學期後會讓社員選擇想要學習的樂器,據瑪莎所說,他好像從沒考慮過貝斯以外的樂器。可能也和他的個性有關係吧,他不是很喜歡站在最前面、受到最多關注,而相較於樂團的其他位置,貝斯手「必須聆聽其他人在做什麼」,比較能夠俯視整首曲子,也因此許多厲害的製作人、音樂總監都是貝斯手出身。

通常我喜歡的樂團都是貝斯Line特別突出的,因此我非常認同瑪莎的這句話:

如果聽眾光聽你的貝斯Line,就能知道這是某一首歌,那麼這個貝斯就成功一半了。(P.85)


⓶ 滾石

在瑪莎大一時 (他重考一年),和阿信、怪獸一起組了一個樂團「So Band」,也是五月天的前身。他們一開始也沒有想那麼多,就是想組個團玩一玩,直到因為要去參加第一屆「野台開唱」,才用瑪莎的網名ID「MAY DAY」作為團名,之後「五月天」這個名字就一直持續到現在。

變成五月天之後他們經常和另一個樂團「脫拉庫」一起活動,後來因緣際會之下到了「恨流行」唱片公司的錄音室中靠著自己慢慢摸索錄音,創作出《擁抱》這首歌,最後因為在「@live」的演出讓滾石的李宗盛大哥和他的團隊—製作人小馬老師、企劃朱冠綸、執行經紀慧君,決定要簽下他們。

簽進滾石之後五月天經常跟著任賢齊一起到校園內表演、累積經驗。瑪莎多次提到李宗盛給他們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,不會要求他們要怎樣怎樣做,反而是小馬老師一直在旁邊陪伴,甚至還讓他們到國外錄音。這一點讓我蠻意外的,畢竟滾石是一個大公司,裡面有很多大佬,我還以為這樣會比較綁手綁腳呢。至於之後五月天自己成立的「相信音樂」和「必應創造」是否有所變化,我就不知道了......



音樂製作

這是我最想了解的部分,也是我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。


⓵ 五月天整體

被稱為「藍色三部曲」的五月天的前三張專輯:《五月天第一張創作專輯》(1999)、《愛情萬歲》 (2000)、《人生海海》 (2001),是在團員們去當兵之前創作的,也是在他們和滾石簽的第一份合約 (三年發三張)中所發行的。

在第一張專輯時,很多歌曲是本來就已經有的,主要的作曲者是阿信,他拿歌出來的時候詞曲、和弦和速度都已經是完整的。阿信會先唱一次給他們聽,讓他們知道主歌、副歌長怎樣、詞跟旋律是什麼,再一起jam (即興),看看歌曲會編成什麼樣子。 (P.163)

那時候的五月天,沒有誰在製作上的主導性比較強,他們會互相討論每次的進度和錄音成果,但不會干涉彼此編了什麼東西。不過在開始編曲製作前,還是會先討論這首歌要什麼樣的感覺,聽聽看一些reference,大家一起討論設定一個方向。最常被拿出來老論的是披頭四,還有綠洲合唱團(Oasis)、羅比 · 威廉斯(Robbie Williams)等英倫搖滾、英國流行樂。偶爾也會有Mr. Children。(P.133)

從第五張專輯《神的孩子都在跳舞》(2004)開始,大家各自創作,曲出來的時候還沒有詞,阿信就會要其他人先編曲。一開始其他團員很苦惱,因為不之到詞是什麼,沒有想像空間和方向,但後來瑪莎已經可以理解阿信這樣做的原因:對阿信來講編曲可以給他一個想像的畫面,去決定這首歌適合寫什麼方向和內容。不過在曲子已經編好時,如果阿信又要求團員更改主、副歌的長度還是會讓大家很頭痛就是了。(P.164)

在製作專輯前期時最辛苦的就是「收歌」了,他們每次收歌時大概會選出十五首左右先進行編曲。如果編完之後真心覺得不錯,會再投一次票決定最後要的歌。(P.177)

直到現在 (2022年),公司 (相信音樂)都沒有管過五月天要在專輯裡收哪些歌,儘管公司同事們每個人在收歌會議上聽過demo後都可以投一票給最喜歡的歌,但團員一票可以抵三票,他們的票數只是讓五月天知道大家的喜好是什麼,最後還是自己決定。(P.188)


⓶ 瑪莎個人

瑪莎說相較於其他人,他是五月天裡寫曲量比較少的,而且作曲速度也慢。他們每個人都認為要做流行音樂,曲的旋律才是王道,但瑪莎對於「什麼是好聽的旋律」這件事想得比別人久,對他來講寫歌是得硬擠出來的東西,他常常沒有辦法判斷擠出來的東西是好聽還是不好聽。不過也是這樣的瑪莎,在2012年第23屆金曲獎中憑藉〈諾亞方舟〉獲得了「最佳作曲人」獎項呢 (共同編曲人為陳建騏老師,就是2023年金曲獎因為被念錯名字而搞烏龍的那一位)

👉 [Live Report] 2023.07.01 第34屆金曲獎頒獎典禮 @台北小巨蛋  (這篇文章我比較著重在現場表演,較少提到頒獎)

得獎之後比起作曲邀約,瑪莎反而接到了更多製作的邀約,不管是寫五月天的曲子,或是擔任其他歌手的製作人,瑪莎都一直強調他認為「創作是為了被理解」,當創作人在做自己的唱片時,其他人可以給予意見,但無法左右你的意志。對瑪莎來講,一個人想站上台表演、想做音樂,無非就是想表達自己,希望能把心裡的話說出來,讓別人可以聽懂。



- 演唱會製作

關於演唱會的部分,其實書中也寫了很多,但很遺憾的是並沒有能夠解答我對於五月天是否「假唱」,或者說為什麼會出現「假唱風波」的疑惑。節錄幾句我喜歡的:

演唱會是多種美學的集合體,包含聲音、音樂、視覺,到整個歌單的flow (流動感)、燈光的顏色,以及現場的互動—這才是你花錢去看演唱會的原因,不光只是為了音樂本身。

演唱會是一種情緒的集合體,幫助你整理情緒、宣洩情緒。(P.238)

  • 演唱會的歌單和曲目順序幾乎都是阿信決定的。



- 樂團長久的秘訣

以前有一本日本音樂雜誌《音楽と人》曾經出過中文版叫《音樂人月刊》,大概十幾前有一本特刊在講 Mr. Children 二十年特輯,被問到「成團二十年之後,還可以在一起的秘訣是什麼?」時,每個成員的回答大同小異都是「不要干涉對方私事」。(我已經不知道第幾次聽到日本樂團這麼回答了😂)

  • 五月天的團員之前就講好,每個人的酬勞扣除經紀公司抽成的部分後,要除以六,第六份是公基金,用來維持錄音室的營運和支援專輯的製作費。(P.234)

(和LUNA SEA一樣欸,月海是五人平分)


>> 整體讀後感

如果問我會推薦這本書嗎?我會推薦,不管是不是粉絲,這本書都有閱讀的價值。特別是對於二十年前台灣華語流行音樂界的描述,以及一些音樂製作上的專有名詞,本書的編輯團隊都非常用心的做了需多注釋,看完以後收穫滿滿。 (而且注釋還是在那一頁的下方,不用翻來翻去真的太棒了!)

我在文章最前面說過我對五月天的音樂不感興趣,這一點在看完本書之後還是沒有改變。並不是說我覺得他們的音樂不好,可能是因為從小到大就算不特別去聽,他們的音樂還是會傳入耳中吧,以前學校的音樂課老師讓同學點歌,大概80%的歌都是五月天的,在加上新聞、廣告、卡拉OK等等,無處不在。我國中的畢業歌曲就是〈乾杯〉,是所有同學票選出來的,那時幾乎每個星期都要被迫練唱這首歌,以至於我聽到「會不會有一天~」頭就很痛😂

2017年Glay的演唱會安可上我有現場聽過五月天,記得應該唱了〈傷心的人別聽慢歌〉,但我那時是第一次買台北小巨蛋的票,根本不知道哪一區的座位比較好,很不幸地選到了視野和音場效果都很差的位置,所以也沒辦法判斷現場到底怎麼樣。

至於「假唱」風波,真相到底如何我真的不知道,不過多虧了網友上傳的「大擺錘」,讓我現在聽到〈乾杯〉不太會頭痛了😂

我自己的想法是,五月天能夠有現在的成就,是因為運氣+自己的努力+貴人相助而產生的。他們是少數能夠在大場地開演唱會的華語樂團,場地大了、自己開公司了,很多事情也會慢慢改變,以前只要管好自己的事,現在還必須思考公司的經營和旗下的藝人。

瑪莎在書裡面提過很多次滾石和相信音樂不會去干涉他們的創作,這個我相信,但演唱會就不一樣了,這一次事件爆發出來,台灣的藝人媒體(包含自媒體)連一個蹭熱度的都沒有,出奇安靜,出來幫忙講話的也都是自己公司的人,很難讓我相信裡面沒有業界的黑幕。演唱會現場的真實度,真正的粉絲、有去過現場的應該是最清楚的吧。

p.s. 看完書後發現五月天的歷史軌跡和DIR EN GREY好像啊...雖然完全是兩個扯不上邊的團

➤相關閱讀:

◍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也想要購買這本書,歡迎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👇
不管是新書、二手書或電子書,都可以讓我獲得一些回饋,給我小小的支持哦!


歡迎轉載分享,請留言告知或註明出處喔!也歡迎糾正錯誤及討論~ (內容我可能會經常修改,所以請附上文章名稱&連結,不要只是全文貼上){alertWarning}

#book report  #May Day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