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說.讀後感|《哈比人》 THE HOBBIT

圖片來源:讀冊

{getToc} $title={內文導覽}

書籍資訊

🍀 中文書名:哈比人 
  (原文書名:THE HOBBIT)
🍀 中文譯者:朱學恆 
  (原文作者:J.R.R. Tolkien / 托爾金)
🍀 出版社:聯經出版
🍀 出版年:2012(中文)/ 1937 & 1965(原文)
🍀 頁數:344頁
🍀 類型:翻譯小說、英文 (英國)

閱讀心得記錄

  《哈比人》作為魔戒的前傳小說,也是這系列的第一部小說,我從很久以前就想看了,但是一直錯過時機(?)。最近剛好又在電視上重溫了哈比人電影三部曲,終於決定來好好看一看原著小說。

  由於我是從小看電影〈魔戒〉以及〈哈比人〉長大的,所以閱讀小說時難免會和電影做比較,下面的讀後感我也會提到兩者之間的差異。但這也不是說哪個比較好的意思,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我覺得都很棒,各有各的優點。


- 插圖&地圖

  首先讓我感到驚訝的就是書本裡的插圖,據說這本《哈比人》是寫給兒童青少年看的,所以書中加入了大量的插畫。讓我感到驚訝的是,圖片和電影裡的畫面都好像啊!!我還沒看小說就能夠從圖片中就能夠分辨出矮人裡的各個角色了。維基百科上寫說插圖也是作者托爾金繪製的,不知道該佩服他畫得厲害還是導演彼得傑克森還原得厲害…(都很厲害)。

  再來是地圖,書中有兩張地圖,最前面是索林手上的地圖 (去孤山用的)、後面是整個中土大陸的地圖。看著地圖就可以知道甘道夫到底在哪些地方跑來跑去了

中土大陸地圖


- 故事內容(和電影的差異)

  基本上電影都是照著小說的劇情來拍的 (沒什麼刪減只有增加),接下來我會列出幾點我喜歡的故事內容,以及小說和電影的差異


⓵ 角色登場

  第一個是矮人初登場的時候。總共十三個矮人是分批進到比爾博家裡的,小說裡索林是最後一批到 (和畢佛、波佛、龐伯一起),進門前四個人還摔成一團;電影中則是讓索林最後一個單獨進門,還特別給了臉部特寫凸顯領導者的不同氣質,我覺得電影的安排很棒。👍

  (我現在才發現原本13個矮人,甘道夫是為了避開13這個不吉利的數字才特別又找了一個人...後知後覺😑)


⓶ 在各地方停留的時間

  第二個是時間的流逝感。整個故事中比爾博和矮人們路過許多地方,根據對話可以了解到他們透過愛隆王在月光下解讀地圖之後,離開瑞文戴爾的後大約是夏至,再之後一行人到達孤山準備打開門的時候則是秋天的最後一天。兩者的時間點差了有半年,電影因為分成了一二集所以感覺不太出來,閱讀小說的話腦袋也是要轉一下...

  還有一點就是,我覺得小說裡描述矮人們在這段旅途中比較有那種有一餐沒一餐、顛沛流離的感覺 (可能是因為電影裡拍得太美了😂),他們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會停留一段時間做補給和休息 (ex.在瑞文戴爾就待了將近兩個星期),當然也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歡迎他們就是了。

  那麼為什麼像這樣安穩的休息時間我卻感受不太到呢?

  其原因事實上作者在小說裡有提到,這一段文字也是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:

雖然聽起來有點奇怪,但我想各位讀者或許都可以理解,舒服的日子和好事情似乎一下子就過去了,說起來也不怎麼精采;然而那些噁心的、嚇人的,讓人不舒服的事情,卻可以成為一個好故事,往往會佔去最大的篇幅。  (P.63  第三節  短暫的休息)


⓷ 發現魔戒的過程

  第三個是比爾博在洞穴裡發現魔戒的過程,這一點點差異可能不是那麼明顯,但是我認為這個更動對於比爾博的角色塑造影響很大。

  比爾博和矮人們找到一個山洞過夜,比爾博本來想趁著夜色偷偷離開,但是突然地板裂開全部人都掉了下去,下面是*半獸人的巢穴 (*另一個翻譯是「哥布林」,我也不清楚到底哪個正確),之後在逃跑的過程中他又掉到更下面的洞穴,並且在那裡看見了咕嚕。

  因為電影應該比較多人看過,所以我先講電影。在電影中,比爾博是躲在石頭後面看到魔戒從咕嚕的口袋裡掉出來,他再把戒指撿起來;而在小說裡,比爾博是在掉到更下面的洞穴時,在一片漆黑之中摸到一個硬硬的東西,出洞穴後才發現是一枚戒指,然後在之後和咕嚕玩猜謎時才得知戒指是咕嚕的。

  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:小說裡比爾博是在不知道原主人是誰的情況下把魔戒占為己有的,而電影中則是明明知道戒指是咕嚕的,卻還是把它拿走,完全就是偷竊行為。當然兩者相同之處就是:比爾博最後都沒有把魔戒還給咕嚕。

  那麼電影和小說這兩段劇情又會如何影響比爾博這個角色呢?

  我認為電影的改編讓比爾博的角色性格變得更加立體,如同甘道夫所說,比爾博是一個好人,他善良、有勇氣,但同時他也貪心、有私慾,看到寶物也會想要占為己有。這也是我喜歡比爾博的原因,一直以來托爾金老師筆下的《魔戒》世界中善惡都是涇渭分明的:美麗的就是善、醜陋的就是惡;主角代表善的一方,要對抗邪惡力量。但是從比爾博撿到魔戒的過程中,觀眾可以窺見這位原本安居在自己小房子的哈比人心中所藏的惡,也是因為這段經歷改變了比爾博這個人,同時影響到了往後好幾十年整個中土大陸的局勢。


整體讀後感

  最後說一下我看完這本書整體的感受。整體來說我喜歡《哈比人》,之後有機會的話也會想要再看一次。

  小說主要採用直線型、第一人稱視角敘事,也就是說讀者基本只能透過比爾博的角度去了解書中的世界,故事線也只有一條,就是踏上旅途→遇到危險→收復孤山→最後大戰→回家 (和打遊戲一樣,且沒有副本)。相較之下有一些角色 (Ex.幽暗密林的精靈國王、長湖鎮的巴德) 在書中就顯得很薄弱,難以給人留下印象。

  整本書的用詞淺顯易懂 (畢竟是給兒童青少年看的),閱讀起來很流暢沒什麼壓力,但是同時在文字方面比較沒有讓我印象深刻的,唯一一段就是前面我有提到的而已。👆

  通常一部作品在同時有原著小說和電影的情況下,一個人先看過哪一邊 (小說or電影)會影響到他對兩者的感受如果先看小說,會透過文字對書中的角色有自己的想像,這樣一來假如電影拍出來後和自己所想的不同,所謂的「原著黨」可能就會對電影有所牴觸,無法喜歡它 (Ex. 我對飢餓遊戲的感受就是這樣)。然而《哈比人》是個特例。就像前面寫的,我先看了電影再看小說,兩者有些差異但是我都喜歡,這點真的很難得。

  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,我最喜歡的部分都是比爾博和咕嚕玩猜謎那裏,有機會我想好好把猜謎的原文看過一遍,搭配原文應該會更有感覺。

  如果你從來沒看過這一系列,或是只看過電影 / 小說其中一個,我非常推薦好好看一看,這一系列故事從1937年到現在都屹立不搖,也被視為RPG的開端,看了一定不會後悔,我自己也想找時間把《魔戒》三部曲小說補完。

  p.s. 看了看目次才發現,電影拍了三部曲,但實際一集電影只占小說7個章節左右的內容 (大概100多頁)而已啊!

◍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也想要購買這本書,歡迎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👇
不管是新書、二手書或電子書,都可以讓我獲得一些回饋,給我小小的支持哦!

{getButton} $text={點此進入讀冊} $icon={link} $color={gray}


封面來自網路,以網址連結,僅用於圖片展示。感想類文章請不要轉載至別的平台。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這部作品有所共鳴⁽⁽ଘ( ˊᵕˋ )ଓ⁾⁾{alertWarning}

#book report  #THE HOBBIT  #小說  #感想

四分音符為一拍

唯有說出口或是寫下來,記憶才能慢慢沉澱。漸漸發現腦袋空間不夠,所以決定來寫文章,希望一字字都能變成美好回憶的結晶。

張貼留言

較新的 較舊